hot and spicy

Saturday, April 16, 2005

马共斗争失败源于"文明冲突"?

马共斗争失败源于"文明冲突"?
业华 张贴 星期一, 21 二月 2005 18:36:54
南洋商报

八方回响: 反思我方的历史:不是悲剧的悲剧 2005/02/21 17:43:32●宇文达(中国)

《南洋商报》推出陈平的回忆录《我方的历史》连载系列,读来让人唏嘘不已。尽管作为当局者的陈平不可能完全再现历史的全部,但还是能够让人平心静气地反思那段血与火的经历。

笔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不想对马共做任何的评判,但从华人的角度冷静分析上个世纪殖民与反殖民、侵略与反侵略、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激烈碰撞的近百年的历史,总让人感受到华人社会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联想到现实世界的仓皇变迁,笔者只能用“不是悲剧的悲剧”来总括反思那段历史。
评判历史最忌讳的是以今天去生搬硬套过去。当时空转换至上世纪中叶以前,单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而言,谁也不能说共产主义不好,因为当时的资本主义列强实行的是疯狂对外掠夺的殖民主义,德意日还发动了震惊人寰的二次大战。美英法等国也在亚非拉等国占有殖民统治地位。共产主义的幽灵滋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向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发起挑战应该是先进的思潮,苏共建立起比肩美国的政权和中共有成效的斗争更说明共产主义的生命力。而陈平所在的马共当年担负起反对英日殖民主义的重担,这是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应当用具体和历史的观点予以肯定。

陈平和马共的悲剧首先在于不能审时度势。一是没能根据马来西亚的具体国情选择适合马共的斗争路线。苏共是通过城市暴动然后取得全国性胜利,中国采取的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而取得全国政权。马共生搬硬套武装夺取政权的僵化理论,却没有对马来西亚的社会矛盾进行认真分析,焉有不败之理?何况马来西亚经过和日本、英国的长期战争,马共忽略人民和平呼声而用武装斗争的方式夺取政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也是功败垂成的原因。

二是东南亚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二战以后冷战态势形成,英美势力将东南亚视作阻挡共产主义侵入的亚太第一屏障,马共的斗争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的根据地孤军奋战,中共势力疲弱,苏共鞭长莫及,马共星火难以燎原。马共的历史悲剧也是外力影响所致。

美英视作仇雠,中共在帮倒忙,使得曾经为马来西亚独立做出贡献的马共为本国政府所不容,为本国人民所误解。美英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的愤恨而坚决反对马共在马来西亚掌握政权,中共是基于所谓“国际主义”而对马共给予支持。中共更大的失策在于收容马共流亡者并在中国境内建立电台鼓吹颠覆所在国政权,等于承认自己输出共产主义并颠覆别国政权,不惟从根本上断绝了马共的民意基础,也等于和东南亚国家彻底交恶。

马共的消亡不是悲剧所谓存在就是合理,历史不能随意假设。从马来西亚如今的社会发展看,人民生活安康,社会稳定,在东南亚的生活水平保持在第一档次,所以说马共的消亡并非悲剧。柬埔寨的动乱,老挝的贫穷,越南的改革更新也在佐证着这一点。

华人默默承受了悲剧的后果,马共与华人的结缘起初就是悲剧,因为在马来西亚是以马来文化为主流的社会,华族充其量是个少数民族。马共要在马来西亚建立无神论的共产主义政权,在根本上和马来人的回教信仰背道而驰,在文明冲突的态势下马共的梦想注定是天方夜谭。

而由于当年东南亚华人的身份大都是华侨,故而华人往往被冤枉为捣乱的中国人。新中国的建立和不恰当的对马共的政策,也使华人成为当地土著心目中的“第五纵队”。这为屡屡发生排华暴乱的东南亚种下了祸根。

所以说,生于斯长于斯并为东南亚的独立和建设做出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的华人同胞,至今还不时遭受所在国的歧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和东协国家建立起正常的关系,中马、中新更是国与国之间友好关系的典范。历史的一页早已翻了过去,世界各地的华人也逐渐融入了所在国的主流社会。祈愿华族和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和谐社会。

1 Comments:

  • At 8:39 PM, Blogger Ben Lim said…

    你说得对!这位笔者的批评不应该只是从华人的角度为出发点;但是应该是从全人民在当时的处境为出发点,逼近受害车不只是局限于华人而已,当时的印度同胞,马来同胞,土著也同样受到侵裂。

     

Post a Comment

<< Home